企業迷思:精簡人力等於提升效能?過度削減中階主管的代價遠比你想像的大
在經濟波動成為新常態的後疫情時代,「降本增效」成為許多企業的最高指導原則。然而,在這股追求精簡與扁平化的浪潮中,中階管理層(Middle Management) 往往首當其衝,被視為組織內可被犧牲的成本項。香港01的一篇深度報導犀利地指出了此一策略背後的短視與風險,引發對於中階主管真正價值的重新思考。
核心摘要:不只「裁員」,更是「裁掉功能」
該篇報導深入剖析了企業在追求「組織扁平化」(Delayering)過程中,常陷入一個致命的誤區:將「精簡」簡單等同於「刪除中階主管」。這項決策背後的邏輯看似清晰——減少管理層級可以加速決策、節省可觀的人事成本。然而,報導透過訪談與分析指出,企業領導者往往只看到了帳面上立即減少的開支,卻嚴重低估了這些中階主管所承擔的隱性功能與戰略價值。他們的消失,並非只是刪除一個職位,更像是抽掉了連接企業戰略大腦(高層)與執行四肢(基層)的「脊柱」,將導致指令傳導失靈、團隊運作失調等長期後遺症。
關鍵內容節錄與闡述
「英國招募顧問公司華德士(Robert Walters)報告顯示,52% 的 Z 世代表明自己不願意承擔中階管理職務,原因是職務壓力過大,得到的回報不成正比。台灣的數據也是如此,104 人力銀行獵才顧問發佈的《2024 經理人動向與職涯大調查》指出,6 成以上的上司表示,如果能重新選擇,自己不會想再當上司,因為『薪水太少,但責任太大』。」
「中階管理層是企業的『中堅層』,在組織中扮演多重角色,既是管理者,也是執行者,更是連接企業高層與基層員工的橋樑。他們不僅需要理解公司的戰略目標,還要將其轉化為團隊的具體行動方案。」
「當中階管理層被過度削減時,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:高層決策難以準確傳達和執行、基層員工的困惑和不安無法有效上傳、資深員工的經驗和知識無法系統性地傳承給新人。」
「專家建議,企業在考慮精簡架構時,不應只看到短期的成本節省,更應評估中階主管的『隱性價值』,例如:人才培育、團隊凝聚力維持、企業文化傳承等,這些都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重要基石。」
成本及效益:中階主管的戰略價值
這篇文章點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管理盲點:我們常常輕易地量化「成本」,卻難以量化「價值」。
1. 問題的本質:效能不彰,豈是「人數」之罪?
許多企業誤將「組織膨脹」與「中階主管」劃上等號,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診斷錯誤。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中階主管的「數量」,而是他們的「質量」和「角色定義」。
是「管理」還是「阻礙」? 如果中階主管的工作內容僅限於層層審批、召開冗長會議、傳達命令,而無法創造額外價值,那麼他們確實容易被科技(協作軟體)或新的組織模式所取代。
應重新賦能,而非直接刪除: 與其裁撤,不如重新思考如何將他們從「管控者」轉型為「賦能者」(Enabler)。他們的新角色應是:
- 團隊教練(Coach): 聚焦於提升下屬能力,而非監控其過程。
- 專案驅動者(Project Driver): 主導關鍵創新專案,帶領團隊衝鋒陷陣。
- 資源協調者(Resource Coordinator): 為團隊爭取所需的工具、預算與跨部門支援。
2. 給企業的戰略性建議:精簡≠簡化
企業在考慮組織調整時,應進行更細緻的評估:
- 價值評估: 在評估職位時,除了成本,應建立一套「價值貢獻度」的評估模型,將人才培育、知識管理、團隊 engagement(投入度)等軟性指標納入考量。
- 流程再造優先於人事精簡: 首先應檢視並優化冗餘、低效的流程。很多時候,砍掉一個不必要的報告或審批環節,比砍掉一個主管更能提升效率。
- 試點與過渡: 在進行大幅調整前,可先在個別部門試行新的扁平化管理模式,確保有足夠的工具和系統(如更好的協作平台)來填補中間層消失後的功能空缺,並準備好過渡期的支援方案。
精簡架構的初衷是為了讓組織變得更敏捷、更強大。但若決策僅基於財務報表上的數字,而忽略了組織行為學與人性面,最終可能換來一個「成本更低、但效能也更弱」的虛弱體質。尊重中階主管的戰略價值,並對其進行現代化的轉型與賦能,才是「降本」與「增效」能否並存的真正關鍵。
參考資料:香港01《中階主管總成裁員對象 企業過度精簡架構 卻忽略了中層存在意義》
撰文:D小編
© 文章版權為 Job Wonders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及作者所有